修淨業和消罪業

sa-l.gif 

    善知識︰我們在佛七期間的每晚進行「大迴向」之後,都有發願「求生淨土」的禮拜。是不是能生淨土?當然不容懷疑,但是修行西方淨土法門的人,善根有深淺之別,修行的時間有遲早之異,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,業障也有多少不等。所以凡夫往生佛國之時,《觀無量壽經》說,蓮花分有九品。《無量壽經》說,諸有眾生,往生佛國,分作蓮花化生及邊地胎生的兩類:蓮花化生者分作三輩;邊地胎生乃收不信佛智,但信罪福而願生彼國之人。往生佛國既有高下、中邊的不同,往生的條件,自然也有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的不同了。

 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本願念佛的真實義 淨空法師講述

  了因輯錄,傳淨居士校正

  二○○○年一月五日於新加坡淨宗學會報恩堂

 各位同學: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p_F23_20100206085423200.jpg

  sn-l.gif

【淨業三福:成佛的基礎】

  我們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看到,韋提希夫人知道彌陀淨土的殊勝,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怎樣才能往生。佛沒有給她講往生的方法,先給她講「淨業三福」,你就曉得淨業三福重要!這三條十一句,佛在結論上說這是「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。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菩薩修行證果、成佛都以這個為基礎,正因!就好像蓋房子,不管你蓋多大,不管你蓋多高,這是打地基,地基都一樣!三福就是三層地基,你怎麼個打法?我們才曉得所有一切佛法,菩薩修行證果都是從這個地方奠定的。

  第一句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,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看到前面這二句,要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成佛,都從這基礎上建立的;換句話說,一開頭是孝道、師道。佛法是師道,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,沒有師道就不能成就了,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。佛法是以慈悲為本,你看看「慈心不殺」,統統落實在十善業。你怎樣盡孝、怎樣尊師、怎樣培養慈悲心?就是十善業。你能夠斷十惡修十善,這就是孝養父母,這就是奉事師長,這就是修慈悲心,諸位想想是不是。這個你才真正算得上是經上講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你有這個基礎,這四句真的都落實了,你信西方極樂世界,信阿彌陀佛,發願求生淨土,真的世緣統統放下了,一心一意只求淨土,你能往生。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,因為淨業三福你只有一福,這一福能夠幫助你生凡聖同居土。如果你還有另外一福(第二福),那你就生方便有餘土。這第一條是人天福。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e-c39.jpg

 淨空法師-四  好

baraline7.gif

  我自己發願,我也常常勸別人,我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,應當做世間第一等好人,就是要做到「存好心、說好話、行好事、做好人」,這是善修。

  「存好心」,存什麼樣的好心?佛心,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無貪、無瞋、無痴。以這個心對一切人事物,沒有絲毫不善。即使對於毀謗我的人、侮辱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,都無絲毫不善的念頭。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h2_p3.jpg

學會轉換你的生活態度

 sm-l.gif

    人生如夢,歲月無情,人活著其實是一種心情;窮也好,富也好,得也好,失也好,都是過眼煙雲。記得在一本書裏,我看到這樣的一個故事,看後很受啟發。 

    一位教師給學生上課時拿出一隻十分精美的咖啡杯,當學生們正在讚美這支咖啡杯的獨特造型時,教師故意裝出失手的樣子,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摔成碎片,這時學生中不斷發出惋惜聲。 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3.jpg 

 

佛法門是第一方便法門

  世尊看到我們迷得太久、太深,因而生起憐憫之心,幫助我們覺悟,教導我們修行。「因修萬行,果圓萬德」,因眾生之根性無量,所以佛為眾生演說無量法門,順眾生之根性教學,眾生修學才容易成就。一切法門之中,第一方便、穩當、容易的,無過於念佛法門。本經教我們念佛,至心稱名,與《無量壽經》講的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無二無別。若眾生不能接受念佛法門,對其有疑惑,佛則再開其他方便法門。

  為何念佛法門是第一方便法門?佛說:世出世間一切法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又說: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說盡了宇宙間萬事萬法之理。心能現相,相起變化乃心之作用,此心即是識心,也就是念頭。所以,佛教導我們念佛,念佛就作佛。《無量壽經》中又說,阿彌陀佛是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。明白此理,才會肯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才是真正念佛人。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p_F23_20100929050712820.jpg 

 

淨空法師法語:隨緣而不攀緣,這個多快樂!

baraline7.gif

 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p_F23_20100929050711757.jpg

慧律法師:修行是享受不是負擔

am-l.gif 

     對這世間的天地萬物,要先學放得下,修行不能有如下的想法:(今天要大回向了,終於要結束了,可以輕鬆了,解脫了。)不可以有這種想法。如果你視這七天的辛苦為畏途,大可不必來。那麼,每天都可以過得輕鬆愉快。所以,不要認為來這裏是受苦,應當說是享受——享受法的快樂,享受修行的快樂,享受向極樂世界邁進的快樂。每天看三寶(佛、法、僧),聽法師開示,修行應該是一種享受,而不是負擔;不是痛苦而是快樂,要抱持這種健康的心理。修行人沒有所謂的假期。因為,持續不斷地用功,對修行而言,是很重要的。若要等臨命終再來用功,有定力者當然無妨,問題是,你會不會有病苦或業障現前?若這兩項現前,那可就淒慘了?病苦現前,雖說你很認真念佛,但宿世造何惡業,自己亦不得而知。發生車禍,被撞得喪失記憶,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,平日雖很用功念佛,但業障現前也束手無策。又如有的癌症患者,在末期時疼痛難當。我們臨命終是否有上述情形,是很難逆料的。

    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p_F23_20100101083001585.jpg 

 

常律法師-算命

 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

 許多人都喜歡算命,稍不如意就去找算命先生,大小事都要請示算命先生,才能安心,好像一切都是命中註定。以算命來判斷未來的吉凶,此為一般人通常的習性。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070895141.jpg 

 

星雲法師-求道四心 

l-ir1.gif 

    大部分的人在不同階段都會有所追求,童年、青少年的時候要求學;長大成人要追求婚姻伴侶;畢業後,要追求具足財富、事業發展…等等,在各方面都有基礎後,他可能對這世間種種物質外在感到不能滿足,因此他要開始求道。求道也要求道的心,才能有所成就,以下四種心是必須具備的: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p_F23_20101011113540770.jpg  

 

傲慢障道--阿難的悟道因緣-文/BY 證嚴法師 

    佛陀在世時,他帶著弟子在一池邊坐下來,有一位比丘問道:「佛陀,阿難尊者經年跟隨在您身邊,他的記憶智慧都很高超,為什麼大家都證得羅漢果,偏偏阿難心中還有煩惱,這是什麼因?什麼果?」

    佛陀說:「好,大家聽我講這段因果。過去迦葉佛時代,有一個國家的國王,為了讓太子能吸收很多經典,知書達理,國王就派人貼出告示,要選一位德學兼優的人做為太子老師,其中有位婆羅門學者的確德學深厚,於是被選為太子之師。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Wallcoo_com_Beautiful_nature_nla0004h.jpg

星雲法師-容納

    容器如茶壺、茶杯,因為有空間,所以可以容納茶水;房屋可以容納一家人,手提包可以容納日用品,倉庫可以容納貨物,都是因為有空間。一個人的成就有多大,也要看他的心量能包容多少。

 

    所謂「有容乃大」,人要學習自然,涵容一切,茲舉數例如下: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070895142.jpg 

毀壞善業功德的四種方式

 

    做了善事以後,一定要如理回向。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,就有可能遭到損壞。何種情況會毀壞善業呢?

 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9.jpg

淨空法師-如何才能求得善終? 18_time135-1.jpg

 答:善終就是一般人講的「好死」。中國古代社會所講的「五福」,我們現在還看到人家講「五福臨門」,而五福最後一條就是善終。人有生,必有死,所以對死不必忌諱,這是必經的過程,自古以來哪一個人能逃避?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的,問題是「死有善終、有不善終」,這個差別太大了。善終的人來生決定到好的地方去,不善終的人大多數會墮在三惡道。這些事實,古印度的一些宗教家們說得很多。在三千年前,他們文化程度之高,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不能與之相比的,我們中國也比不上,所以我們決定不能輕視他們。

  佛經裡記載,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時,印度民間普遍存在的宗教就有九十六種之多,佛經稱之為「九十六種外道」。外道不是罵人,外道的意思是心外求法。而佛法不教我們向心外求,是教我們從心性裡求,所以佛法稱為「內學」,稱為「內明」。內明相當於現代所講的哲學,一切要從心性中求,這其中有很深的道理。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untitled.bmp 

聖嚴法師-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?

 l-cm.gif

     「一心不亂」 這句話,出於《阿彌陀經》,在《遺教經》中也說到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屬於修定的法門之一,又稱念佛三昧,或稱般舟三昧,或稱一行三昧。在晉譯《華嚴經》卷四十六〈入法界品〉中,列有二十一種念佛三昧;而《阿彌陀經》則說若一日乃至七日,專持「阿彌陀佛」名號,能得一心不亂,臨命終 時,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 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Wallcoo_com_Beautiful_nature_nla0004h.jpg 

永嘉大師證道歌 

唐慎水沙門玄覺撰 

君不見。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Amazing_Landscape_in_China_0852.jpg 

line57.gif line57.gif

度量世界之前請先瞭解它 —文/BY 聖嚴法師

l-lv1.gif 

     深入的修行表示仔細觀察萬物的空性。可惜的是,當我們用觀察這個字眼時,觀察者的觀念馬上就會出現,「你」這個主體,跟你所觀察的客體就會同時出現。例如,現在我正注視著這一台記錄我談話的錄音機,但是我所觀察的錄音機並不是這個錄音機的真實面貌,而是「被我觀察到的」錄音機。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你所給予的 都會回到你身上s-p4.gif

 2324654274_94dae43a9f.jpg 
 

你所給予的 都會回到你身上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【生命泉源 】海綿精神-聖嚴法師

 200501_1024.jpg

 

【生命泉源 】海綿精神-聖嚴法師

l-pwa.gif 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

3.jpg 

 

布施者果報自得-文/BY 常律法師

釋大寬法師 wi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