度量世界之前請先瞭解它 —文/BY 聖嚴法師
深入的修行表示仔細觀察萬物的空性。可惜的是,當我們用觀察這個字眼時,觀察者的觀念馬上就會出現,「你」這個主體,跟你所觀察的客體就會同時出現。例如,現在我正注視著這一台記錄我談話的錄音機,但是我所觀察的錄音機並不是這個錄音機的真實面貌,而是「被我觀察到的」錄音機。
我們所觀察的任何事物,其實都是被自己心中的那把尺所度量著。所以,你所觀察到的任何絕對性的事物,其實並非真正的絕對,而只是你藉由其他事物所測量出來的東西,你運用教育、知識、過往的經驗和習性,以及身世背景,來觀察每一個東西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相同的事物,這是我們常有的經驗。
但是用這種方式來過靈修生活是非常危險的。因為靈性修行的重點就是了悟真理,但是若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眼前的事物,將永遠都不可能瞭解何謂靈性的生活或真理。
許多宗教都告訴我們,如果要過靈性生活,就要如嬰孩般反璞歸真。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要真的像個小孩,而是說我們必須要瞭解無我。
中國的禪宗三祖僧燦曾經在他的〈信心銘〉中說到:「至道無難,唯嫌揀擇。」內心不做任何揀擇的意思,就是真正瞭解「絕對」的意義,也就是直觀世界的本來面貌而不做任何批判。用自己的尺所測量或理解的世界,或許會讓你覺得非常安全,或許你會說:「喔!我瞭解何為真理。」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瞭解。你所瞭 解的並不是絕對的真理,而只是某種相對性的概念,以自己心中的尺所丈量出來的東西,根基將非常的脆弱。
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絕對,就必須明白萬物變動不居。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斷的變化中,包括你的耳朵、眼睛、鼻子,以及身體的每一個毛孔,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變化中,這就是真理。
所有的事物在一個稱為「當下」的單一事件中匯聚。當下出現的時候,我們並不知道下一刻會出現什麼,當你看到某些事情在變化的時候,眼前就只能看見變化而已;你無法衡量這個變化的全部,只能直接觀察,並且全然的參與。這才是真正的明白什麼是完全變化的狀態。
事實上所謂「你」在參與的這個觀念,也是很有問題。如果你問:「我如何能夠參與這完全的變化狀態呢?」這時你所說的完全的變化狀態,只是以自己的眼光所看到的東西,只是跟你這個主體相對的客體。
雖然〈信心銘〉裡說到:「要瞭解真理、實相以及絕對真理並不困難,只是不要去做任何的揀擇。」但這並不表示應該拋棄自己的喜好才能夠瞭解真理,事實上我們永遠無法做到這一點。不做任何揀擇的意思是,在不受任何概念影響之前,真正的瞭解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。例如,我們都希望寧靜與和諧,但是在這充滿毀 滅性武器的時代,寧靜與和諧到底是什麼?在尋找這些答案時,我們很容易迷失。真正的寧靜與和諧其實非常簡單,無論我們身在何處,都能夠立即實踐,因為真正的寧靜與和諧,早已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。在你試著用觀念捕捉之前,它們就已經存在了。
所謂「至道」指的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,我們的真心本性不會自找麻煩,也拒絕做任何揀擇。所以,當你坐下的時候,就好好地坐下,這樣的修行非常容易。真正的坐下是在全然變化的狀態之中坐下,是跟時空因緣同坐。
只是如實坐下時,真正的寧靜就會立即出現。在任何一個叫做「寧靜」的東西出現之前,寧靜就已經出現了,所以甚至連討論的空間都沒有。如果真心希望寧靜,那麼當下即是寧靜;所謂寧靜並不只是遠離武器,真正的寧靜就是當下的寧靜。
人們很自然就會感覺到這一點,但還是經常用自己的量尺來衡量寧靜,所以總是遍尋不著,於是便困惑、沮喪不已。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心靈寧靜,就該停止衡量它。
如果我們抓住某個具有特定型式的東西,然後說:「對了,就是這樣,這就是真理!」那就是將真理化成概念,並且開始討論、衡量它。無論我們花多少時間討論這類的事情,永遠都不會有解答,而且不久就會發現,這根本行不通,因為概念是相對的。
問題在於我們總是相信,相對的真理就是絕對的真理。所以人們不停地在戰爭,希望能夠掌控一些事情,但卻忽略一個事實,那就是:真正能夠讓我們掌控的東西,只是那些以我們的概念所衡量出來的東西;你不能用具體的形式掌握真理,或把真理握在手中,因為它是無形無相的;一旦試圖去討論真理,負面的詞彙自然 也會跟著出現。
人們經常誤解佛教,因為佛教中經常使用無眼、耳、鼻、心、意、無自我、無意識等字彙來表達它的意涵。有時人們認為佛教是虛無主義,但佛教並非虛無主義。它所談的並不是摧毀存在,而是不去衡量這個世界,清楚地看見世界的真實面貌。
沒有任何東西是確定的,因為我們生活在不斷變化的現實中。雖然沒有任何東西是確定的或可以捕捉的,但我們仍然有「我在這裡」的感覺,於是就緊抓住這個概念不放,以至於每個人都陷入困惑中。
有一則禪宗的故事是這麼說的:有一座無我山,這座山上有一棵很奇妙的開悟樹,人們如果吃了這顆樹上的果實後,就會體驗到美妙的靈性經驗。大家對這件事都非常感興趣,因為他們很希望能夠得到偉大的靈性體驗,希望能夠往生天界,不再到人間受苦。
可惜,人們並不知道這棵樹在哪裡,甚至連那座山在哪兒都不知道。於是,他們開始去探尋每一棵樹,然後吃每一棵樹的果實。有時候這些果實讓他們目眩神迷,有時候又覺得胃口盡失,但他們仍然非常努力尋找夢中的果實。事實上,他們在努力找尋時甚至不覺得有多苦,因為他們都相信會有偉大的事情發生。最後,有 一個人找到了他心目中的開悟樹,當他吃下這顆樹的果實時,體會了最美妙的經驗,但是他所謂的開悟,其實只是最平凡不過的無私。
我們都對尋求開悟有極大的興趣,問題是,我們沒有在那座無我山上尋找。我們並不知道,一己的覺悟是與眾生的覺悟同時發生的,換言之,如果要覺悟,就必須也幫助其他人覺悟。
通常我們修行只是一心想追求自己的開悟,這其實是誤解了修行的真義。除非藉助眾生的覺悟,否則沒有所謂一己的覺悟,眾人皆醉我獨醒是沒有任何意義的。事實上,在修行中如果只強調自己,一己是不可能覺悟的。真正的修行無法憑己力獨自完成。
覺悟眾生的同時就是覺悟自己,所以我們強調要先利他,這樣才能夠真正自利。與其不斷努力尋求開悟,不妨自問你尋求的真理究竟是什麼?什麼才是你的真心?
我們不知道存在的根本只是單純的變動,生命中並沒有任何可以依賴或屬於我們的東西;我們真正能做的,只是活著,以此瞭解那個在自己概念化之前的真正世界是怎麼回事。即使你不知道那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,你只要寧靜地安住於此,只要融入寧靜,這就是修行。
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
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
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
地址Address: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
電話Tel: 886(國碼)–2(區碼)-23775886
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
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
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
留言列表